主题:古代中国人到底长啥样 作者:aa1963 时间:2011-03-14 11:45 |
关于人的长相,中国民间有“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一说。对此,鲁迅曾在一篇名为《南人与北人》的短文中写道:“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厚重。” 为了准确描述出中国人祖先的外貌特征,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秀杰分析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34处考古遗址出土的309例人头骨样本。她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生活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人类有明显的相貌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追溯到60万年前;秦岭和长江为我国古代居民体质特征差异的分水岭。吴秀杰的这一研究结果今年7月发表在《国际骨骼考古学》杂志上。 从骷髅里“端详”祖先的模样 在吴秀杰的办公室里,常年伴随着她的是橱窗里的好几排“骷髅头”,这些“摆设”让前来访问的很多人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对此,她笑着解释说,“这些都是模型!真正的原始人头骨很少有保存完整的,因此数量极少,而且一般都收藏在博物馆里。研究人员平时用的大都是依据这些藏品所做的模型。”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随手拿起一个“骷髅”掂量了一下,觉得沉沉的,仔细观察,发现它是用橡皮泥做成的。 原来,要想研究古人类的相貌,首先要对现有的人骨材料进行复原。这要求研究人员对人脑的结构非常熟悉,看到几块零散的骨头,就能判定它们是位于头颅什么位置的,比如,是头顶还是面部。然后,科学家再根据碎片的位置、曲度和血管走向,用橡皮泥将余下残缺的部分一点一点地捏出来,最后复原出一个完整的头颅来。 吴秀杰从柜橱里拿出几个“骷髅”放在桌子上让记者观察,根据她的介绍,距今60万年左右的北京周口店人,上面部较长,鼻部较窄;而同时期的南京汤山直立人,脸型和鼻部都相对较宽,说明长着一个矮趴趴的鼻子。 到了更近一些的新石器时代,双方的差异仍然存在:北方人要比南方人拥有一张更长的脸,眼睛更高,鼻子更窄。不过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这种差异在不断缩小。 就感观而言,鲁迅的上述描述似乎不无道理:北方人的面孔因脸大、眼睛的位置较高而显得厚重;南方人则因五官紧凑而显得机灵。 此前已发现的化石证据表明,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至少经历了600万至700万年的历程。在这数百万年里,人类的体质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平均身高由1米增至1.6米,脑颅、面颅和下颌骨尺寸增大等。但人们通常认为,1万年以来,人类头骨的形态特征基本不再变化。 最早的原始人脑容量只有400毫升左右,后来不断增大,直到现代人,脑容量高达1400毫升。但这中间有个小反复,距今6万年的柳江人,它的脑容量有1500毫升。吴秀杰告诉记者这么一个有趣的事实。 “人的脑容量从1500毫升降到1400毫升,这并不是说人类变笨了”,她解释说,“在一定范围内,脑容量的大小与智力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但这个发现则表明,人类的头骨形态仍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研究人员把这个趋势称为人类头骨的“纤细化”。除此之外,人类在相貌上其他的演化趋势还包括:脑颅和面颅趋向缩小,鼻形越来越窄,眼眶形状也更加高窄、脑部越来越圆隆等。换句话说,现在流行的“小脸”,也许将继续成为未来的审美标准。 “长啥样”是什么决定的 实际上,南北方人在相貌上除了差异,也有共同的进化趋势。比如,在60万年前,人类的眉弓非常突出,与脑颅后下方同样突出的枕缘骨连成完整的一圈,仿佛是人头颅上的一道“保险杠”。而到了距今6万年的广西柳江人和距今2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其眉弓与枕缘骨都变得平滑起来,不那么突出。 对此,吴秀杰解释说,原始人最初主要以打猎和采集为生,生活条件恶劣。在和野兽搏斗时,如果面部受到袭击,较高的眉弓可以保护眼睛不受伤害。到了后来,转向农耕生活,生活安定,眉弓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了。 地理环境与基因,是导致中国南北方古人类相貌不同的两方面的原因。对于环境的影响,吴秀杰举例说,同样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内蒙古庙子沟人头骨却比浙江河姆渡人的头骨要更圆。这是因为庙子沟人生活在较为严寒的地区,气候条件恶劣,圆隆的头部扩大了太阳光辐射的面积,有利于抵御寒冷的环境。 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周大鸣教授则表示,在旧石器时代及以前,人的体质必须适应环境。但随着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人要生存下来,就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强壮了。相比之下,基因交流,即通婚和繁育后代,也许是人群体质特征的更重要的因素。 周大鸣指出,千百年来的基因交流正在使南北方人群的体质差异越来越小。 “现在要找到一个纯正的南方人,即基因从未与北方人交流过的南方人;或者找到一个基因从未与南方人交流过的北方人,是很困难的事。” 根据人类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结果,生活在地球上的现代人类均是约5万年至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史前人类的后裔。至于中国人的祖先是怎样从非洲迁徙到东亚的,一直有“南线”和“北线”两种假说。 吴秀杰在研究中发现,距今6万年的柳江人,眉弓突起程度大大减弱,大脑前额叶(即头顶的前半部分)更鼓,也就是大脑掌管思维、记忆等高级功能的部分更发达,各方面特征都已接近现代人。而比它还要晚4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长得反而更接近原始人。 这就说明柳江人在进化阶段上比山顶洞人高级,此外,南方古人类拥有更多遗传学上的多样性。所有这些现象,都倾向于支持史前人类是从中国南部扩散到北方的这一“南线”假说。 南北方的“相貌分界线” 除了研究人头骨的样本,吴秀杰的研究还涉及动物群、植物生态学、血液学及遗传学。根据他们的研究结论:秦岭和长江是全新世中国南北方人群体质特征的分界线。 所谓全新世,即距今1万年以内,横跨新石器时代、青铜铁器时代和近代。而实际上,这种相貌上的差异,最早可上溯到60万年前。 在地理上,秦岭—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长江则往往被看作经济和文化上的南北分界线。而吴秀杰提出的秦岭—长江分界线在地图上是一条并不连贯的线。按照她的解释,秦岭以北和长江以南的人分别在相貌上具有北方人和南方人的特征,而生活在秦岭与长江之间的古人类,则呈现出复杂的相貌特征,有的长得更像北方人,有的则倾向于南方人的特征。 实际上,兰州大学也有学者于今年5月提出,中国南北方应以一条过渡性的分界“带”,而非简单的一条“线”来划分。 对于我国全新世人群体质特征存在的差异,也有很多学者曾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人说应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大类;也有人提出应分为黄河上游,黄河中下游和华南三类;或甘青、华南及黄河中下游三组。无论如何划分,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将中国人分为南北两大类,但此前并没有人对古代居民的体质、相貌特征做过详细的研究和论述。 吴秀杰说,“人类一直想知道自己祖先的来源、自己的祖先长啥样儿,以及未来人类的演化趋势。我们所有的研究,都源于这个好奇心。” |
1楼:longgege(2011-03-14 12:16) |
大概跟我差不多 |
2楼:白々哉(2011-03-14 12:35) |
没时间看,先回复吧 |
3楼:飞翔の卡米(2011-03-14 19:08) |
我还以为有图呢 |